备注:已完结
类型:电影
导演:王亨里
语言:汉语普通话
年代:未知
简介:根据周梅森中篇小说《军歌》改编。 抗日战争初期,日军在几次大战之后,俘获了大批中国战俘。这些战俘中有当时的中央军、杂牌军,还有少数八路军。他们被一起押进了日军建立的“第九死亡营”。中央军的老侦察兵田德胜、刘子平与八路军的骑兵营长孟泽新、战士章德龙一起被关进了四号班房。在四号班房中,以川军营长老祁为首的一批战俘,正在秘密筹划冲出死亡营。他们利用在煤矿井下劳动的机会,不断寻空进入一些老洞子去摸路,期望能找到一条可以逃走的出口。与此同时,以孟泽新为首的一批战俘也在准备越狱,双方虽是同一目的,却互不信任,各行其是。死亡营司令官龙泽寿是个凶狠而又狡猾的日军少佐,为了给侵华日军提供更多的煤炭,他不仅指派汉奸来对付战俘监工,还在战俘中寻找告密者。不久,老祁被汉奸告发了。龙泽寿集合起全营战俘,放出狼狗将老祁咬得血肉模糊。游击队为了营救死亡营中的全体战俘,派张麻子混进...
备注:已完结
类型:电影
主演:夏宗佑 马红鹰 刘玉 丛培信 张勇汉 王志明 周子和 芦问章 李檀 郑
导演:史文帜
语言:汉语普通话
年代:未知
简介:1927年7月,率军北伐的贺龙在河南打败了张作霖的部队,取得了临颖大捷。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与蒋介石暗中勾结,强令贺龙返回武汉,为笼络军心,委任贺龙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。随即,汪精卫策划二十军童怀才部叛变,贺龙不顾《国民日报》随军纪者白莹劝阻,冒着枪林弹雨,策马前往,平息了这场哗变。贺龙从士兵口中知道,汪精卫已偷放了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人山田。他赶往码头,堵截货船,用计抓住了藏在煤堆中的山田。汪精卫又指使武汉绅士名流重金收买贺龙,"鸿运楼"上,贺龙当着他们的面,把价值连城的珠宝尽数抛入湖中,使豪绅们心惊胆战。汪精卫一面高喊"东征讨蒋",一面暗中收缴工人武装枪支,逮捕屠杀工农群众。贺龙当面义正词严地怒斥汪精卫的反革命行为。汪精卫理屈词穷,用调虎离山之计调贺龙部队东征。贺龙将计就计,以设豆腐宴转移了中共两湖省委领导同志。在宴会厅上,贺龙下令收缴...
备注:已完结
类型:电影
主演:法布莱斯·鲁奇尼 安德烈·杜索里埃 SolangeBoulanger
导演:埃里克·侯麦
语言:法语
年代:未知
简介:这是一部非常风格化的作品,主角是一名年轻的威尔士骑士,他来到一处神秘的古堡,在那里他见到了圣杯的幻像,但他自己却没有意识到;次日清晨,古堡人去楼空,骑士继续出行,当他猛然醒悟到自己看到了圣杯再回去时,古堡已经消失,于是他只能继续他的圣杯寻访之旅。影片完全在摄影棚内拍摄,布景故意做得很“假”,而且台词和动作多有重复,颇有一点曲艺的效果。
备注:已完结
类型:电影
导演:范建浍
语言:汉语普通话
年代:未知
简介:《英雄黄骅》再现了1941年至1943年黄骅在冀鲁边区建立抗日根据地,领导军民奋勇抗日,最后为国捐躯的事迹。著名演员高曙光饰演英雄黄骅,青年演员肖茵饰演黄骅的妻子顾兰青。 黄骅原名黄金山,15岁参加革命,逐步成长为与陈赓、宋任穷、韦国清等同时期的红军特科战线骨干。1941年4月任115师教导六旅旅长,同年夏天调往冀鲁边军区任司令员。1943年6月30日,叛徒冯冠魁假借汇报工作之名,将在新青县大赵村正在召开侦查会议的黄骅同志残忍杀害。为此聂荣臻同志亲笔题写了“黄骅烈士永垂不朽”的纪念碑碑文。2009年9月,在全国“双百”人物评选中,黄骅烈士入选湖北省“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50名荆楚英雄模范人物”。为了纪念黄骅烈士,边区政府于1945年8月决定将新青县正式改名为黄骅县。1989年国务院批准撤县建黄骅市。
备注:已完结
类型:电影
主演:莎斯琪亚·罗森道尔 内尔·特雷波斯 安德烈·弗雷德 米卡·赛德尔 凯-
导演:凯特·绍特兰
语言:英语 / 德语
年代:未知
简介:LORE萝拉”是片中主人公Hannalore(莎斯琪亚·罗森道尔 Saskia Rosendahl 饰)的小名。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不久前的德国。萝拉是位生来养尊处优的女孩,她的父亲是一名高级党卫军军官,曾在白俄罗斯处决过大量的犹太人和无辜市民。萝拉和她的姐妹们对犹太人 的遭遇知之甚少,她甚至还是一名希特勒青年军(Hitler Youth) 的光荣成员,对纳粹信仰充满了崇敬之情。如今,希特勒已死,而德意志变成了一片废墟,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萝拉开始了一段痛苦而深刻的长大成人的经历。
备注:已完结
类型:电影
主演:卡斯帕·威尔伯格 克里斯蒂安·乌克斯库拉 麦肯·施密特 格特·劳塞 亨
导演:埃尔莫·纽加农
语言:
年代:未知
简介:1944年……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连串战斗。7月,苏军攻占了纳尔瓦,这座古城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线。纳尔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,一群20岁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,开始在东线迎头痛击苏军装甲部队,为反抗苏联的占领而战。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方和西方、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。从楚德湖的冰上大战算起,这一战斗已持续了七百多年,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,成为历史的牺牲品。……到了9月,由于芬兰宣布停止同德国的军事合作并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,腹背受敌的德军决定撤出爱沙尼亚。苏军尾随着德军一路前进直至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,红军中的叶沙尼亚(俄罗斯化的爱沙尼亚人)士兵也亲眼见证了,那面象征着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、黑、白三色旗,于德军撤离的9月18日在塔林市的象征——赫尔曼塔悬挂了四天之后,终于在9月22日被苏联的红旗所取代。……占领塔林,并非苏德双方在爱沙尼亚的最后一战。……11月,在萨雷马岛泥泞、茂密的森林中,叶沙尼亚士兵顶着德军舰艇的炮火,驱逐了爱沙尼亚最后一批德军。大规模的战事终于结束了,但和平和自由仍未降临这片小小的国土,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仍难以抚平……这,就是爱沙尼亚人的1944年。